钩虫病-凯发k8官方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俗称“黄种病”、“懒黄病”。钩虫感染轻症患者可无症状,严重贫血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发育营养不良等。临床常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劳动力下降。
钩虫感染遍及全球,约有10亿人以上有钩虫感染,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普遍,农村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感染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80%以上,一般感染率为5%-30%。国内除黑龙江、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较重。
1、传染源
主要是钩虫感染者与钩虫病患者。钩虫病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数量多,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2、传播途径
农村钩虫感染主要经皮肤感染,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污染土壤和农作物,成为重要的感染场所,是引起传播的重要因素。人体感染主要是钩蚴经皮肤而感染,亦可生食含钩蚴的蔬菜、黄瓜等经口腔黏膜侵入体内。住宅附近地面被钩蚴污染,是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感染,尤其是与土壤、粪便等接触机会多的农民感染率为高,感染者大多数为菜农、桑民、茶农、棉农、矿工和砖瓦厂工人。儿童较少,男性高于女性,而且可重复。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凡干旱或气候严寒地区(13℃以下),均不适宜钩虫卵及钩蚴的发育。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因气候干燥,温度低,且寒暑变化剧烈,少有本病流行。
(2)季节性:最适宜于钩虫发育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60%~80%。故各地钩虫感染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北方感染季节较南方迟而短。四川每年以5、6月为钩虫病流行高峰;山东以7、8月多见;浙江以6、7、8三个月感染最多,广东因气候适宜,感染季节较早较长,除冬季极冷时期外,全年几乎都可感染。最易感染时间,一般在施肥不久,雨后初晴的当天或次日清晨,以及久晴初雨等时候下地劳动。
(3)与农作物的关系:钩虫的传播与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施肥次数和种植季节都有明显关系。国内调查,主要是旱地作物如红薯、玉米、甘蔗、棉花、蔬菜、芋头、辣椒、烟草、麻等,多因施用人粪肥,且这类作物较低矮,泥土少见阳光,土壤较湿润,均适宜钩虫卵的发育,故种植人员易造成严重的感染。其他如茶场、果园、桑园以及咖啡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感染率也较高。
危害
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骨髓化、指甲扁平、反甲、毛发干燥脱落和食管与胃黏膜萎缩等病理变化。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症状体征
轻度感染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可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
1、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主要是钩蚴性皮炎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皮炎多发生于手指和足趾间、足缘、下肢皮肤或臀部,产生红色点状疱丘疹,奇痒。钩虫所致皮炎俗称“粪毒”、“粪疙瘩”或“地痒疹”等。一般3-4天后炎症消退,7-10天后皮损自行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感染后1周左右,由于大量钩蚴移行至肺部,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咽部发痒等症状,尤以夜间为甚。重者痰中带血,伴有阵发性哮喘、声音嘶哑等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闻及干啰音或哮鸣音。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浸润阴影,数天后自行消退。
2、成虫所致的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症状和肠黏膜损伤引起的多种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极个别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大多数患者于感染后1-2个月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异嗜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脸色蜡黄,表情淡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血压偏低,脉压增大,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贫血伴低蛋白血症者常有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全身水肿。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病死率增高。
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根据感染率高低,采取普遍治疗或选择性人群重点治疗,如对中小学学生用复方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每年进行驱虫。效果较好,有利于阻断钩虫病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变施肥和耕作方法,尽量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蚴侵入皮肤。不吃不卫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重点在于宣传教育,提高对钩虫病的认识,在钩虫病感染率高的地区开展集体驱虫治疗。目前预防钩虫感染的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不能用于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