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凯发k8官方
颚口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旋尾目、颚口科、颚口属,虫体前端呈头球状,其上布满小棘;。该属的棘颚口线虫能导致颚口线虫病。2011年5月17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宣布,近期连续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口黄鳝中检出9批次致病颚口线虫。上海口岸已建议国家质检总局停止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对华输出黄鳝,暂停受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输华黄鳝的检疫审批。
生活特性
颚口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末宿主。终末宿主主要是猪、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鱼。
虫卵排出后,5天后发育为含有第一期幼虫的卵,7天后幼虫孵出。
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脱去鞘膜,钻入宿主胃壁到达体腔,7-10天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
含有成熟第二期幼虫的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穿过胃壁移行至肌肉,1个月后发育为第三期幼虫,2个月后开始结囊。囊的直径约为1mm。
当第二中间宿主被终末宿主食入后,第三期幼虫穿过宿主胃壁,少数虫体穿过宿主肠壁,进入肝脏,然后游行于肌肉或结缔组织间,逐渐长大。在将近成熟时,虫子返回宿主胃壁,形成特殊的瘤块,典型的瘤块具有洞穴,并有小孔与胃腔相通。成虫藏匿其中,虫卵由小孔排出。此外,终末宿主还可由活跃的第三期幼虫穿透皮肤,或经胎盘和口腔得到感染。
分布情况
颚口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日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体感染的报道。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食入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肉而感染。
经皮肤、胎盘感染罕见
人体颚口线虫的感染主要是由有棘颚口线虫引起的,少数病例为刚棘颚口线虫感染。人体感染以日本和泰国最为多见,我国人体感染颚口线虫并不多见,迄今报道的病例不超过50例。
颚口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日本、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体感染的报道。此外,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喀麦隆也有此虫或疑似此虫的病例报道。日本和泰国有食鱼生的习惯,人体感染较为严重。在日本某些地区乌鳢的感染率高达80.4%,人感染率3.2%。我国江苏洪泽湖区淡水鱼感染此虫较为严重,当地居民又有"快炒乌鱼片"的饮食习惯,是人体感染此虫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感染主要途径是经口感染,但也有经皮肤或经胎盘感染的病例报道。在泰国和日本,患者大多是因生食或食入未熟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的鱼、鸡肉、鸭肉和猪肉所致。另有报道用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的剑水蚤可感染灵长类实验动物,因此专家提出人也有通过饮入不洁水源而感染的可能。第三期幼虫自皮肤感染后,大部分在皮下组织和附近肌肉移行,在侵入肝脏,少数侵入隔肌、腹肌和背肌。经皮肤感染的幼虫侵入胃壁后发育为成熟成虫,个别则成为未成熟幼虫。
人体并非颚口线虫的适宜宿主,除个别病例外,多数见到的是第三期幼虫或未成熟幼虫。在人体中的寄生方式可分为静止型和移行型。致病部位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处。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肺、气管、胃肠道、尿道、子宫、阴茎、眼、耳、脑和脊髓中都有虫体发现的报道。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预防与治疗
猪颚口线虫病的控制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要控制和消灭感染源,原则上应有计划地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丙硫咪唑、氟化钠铵、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及复方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对成虫有较好的疗效。其次要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尽可能地减少宿主与感染源的接触机会。防止猪吃入生的鱼类及两栖动物等。避免猪到水边吃到剑水蚤和第二中间宿主的机会。保持环境卫生,对有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的食物进行加热处理,避免传染源的传入。
人类对颚口线虫的防治没有特效药,多采用手术摘除幼虫。某些药物对颚口线虫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服用泼尼松龙或硫酸奎宁可使移行性肿块消退;噻苯咪唑、阿苯哒唑有一定疗效。颚口线虫病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生食或食未熟淡水鱼类(或其它肉类)。其次,在加工或处理生肉时,应注意自我保护。在流行区避免直接接触疫水。
拟稿:任建庆
审核:陈月娥
"));